作者:黃柏嘉(旭立心理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)

邀請小朋友到家裡玩,父母應該怎麼教孩子,才能做個道地的好主人?而受邀拜訪的孩子怎樣做,才會是一個很棒的小客人?無論是要幫助孩子成為「好主人」或「好客人」,父母背後的期待都是希望孩子在與他人互動時,能夠有得體、符合禮儀規範的行為表現。
做個「準備充分」的小主人:一、讓孩子參與聚會的規劃與邀約:父母可以考慮在規劃家中聚會的開始,就跟孩子一起組成聚會籌備小組。規劃時納入孩子的想法,並分派適合孩子年齡的工作給他,例如:協助打電話邀請對方家庭的小朋友、協助打掃環境、聚會當天負責招待其他小朋友……等。這種全家一起並肩完成聚會的經驗,可以有效增進家人情感,孩子也在過程中,學習扮演好主人應有的責任感與細心。
二、給孩子多一點準備時間:父母對孩子要有更多的尊重:如果有意邀請孩子表演才藝,應儘量事先徵得孩子的同意,並給予孩子事前演練的時間,才能在聚會當中要求表演。如果預期當天會有其他小朋友,讓孩子有機會事先把那些對他有特殊意義而無法分享的玩具收拾好,避免因為其他孩子取用這些玩具而發生衝突。
三、事後給予孩子回饋:禮貌是從嘗試錯誤的經驗中逐步養成的,所謂「有禮貌」泛指的是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設想,並做出合適的對應行為。但孩子認知能力有限,通常需要父母與其討論並給予明確的回饋,才能將經驗轉化為學習。
做個「行為得體」的小客人一、從明確清楚的基礎行為開始:禮貌並不是客觀存在的標準。行為得體與否,常隨著情境的不同,而有很大的差異。父母期待孩子當小客人時,能夠覺察情境中潛在的規則,並且讓自己符合情境的需要,這對於多數的孩子是很困難的。家長必須先設定幾個基本的禮貌要求,再搭配事後親子間的回饋與討論,逐步增加孩子社交上的應變能力。
二、對孩子的期待要符合其心智年齡:父母在對孩子提出行為要求時,要先確定自己的期待是否合理?很多時候孩子的脫序表現,只是反映出這個年齡的限制,不見得是孩子本身有禮節上的問題。父母在考慮帶孩子赴約時,需要一併考慮孩子的限制,不要把孩子放到難以符合禮節標準的情境中,在孩子違反情境要求時,又給予處罰與責罵。
三、減少孩子進入陌生情境的焦慮:父母可以先幫忙蒐集對方孩子的背景資訊,如興趣、年齡、個性等,讓孩子在拜訪對方前能有初步的了解,降低心中的焦慮。另外,可以搭配主人∕客人的親子互動遊戲,幫助孩子熟練特定的行為或對應方式,好比如何向對方問好?如何主動要求參與遊戲?取用玩具前該如何徵詢同意?可以先由父母扮演主人方的小朋友,讓孩子練習如何表達;之後也可以互換身分練習,再搭配活動後的討論,讓孩子能用輕鬆的角度,來面對將到來的陌生情境。
除此之外,禮貌應該是一種習慣,而非特定情境的表演。父母要先以身作則,以禮貌的態度對待孩子,因為孩子曾經體驗過禮貌所帶來的正向感受,才有能力發自內心表現出禮貌的行為。父母希望孩子在招待客人、外出訪客時,能夠表現出哪些得體行為,都可以先在家中實際推行,進而將孩子培養成「好主人」、「好客人」。

  <回好文分享選單>